教研活动
本课程自创立以来,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特别是在近5年以来,随着国内外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本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和创造性的尝试,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逐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等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改革: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组首先从教学内容调整与归类、教学环节设置与安排,教学组织原则与方法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较深入的改革尝试,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和提升,创立了“模块顺序教学法”,并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核心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该方法首先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作用和逻辑关系,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然后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模块排序,依照模块顺序进行分步教学。
2、教学内容改革:多次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之更趋规范与合理,以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模块顺序教学法”的指导下,课程组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保留传统和经典内容基础上,按照模块顺序教学法的思路,将教学内容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个模块,理论教学模块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新增了生物技术方面的内容,并根据需要,增加了许多国内外相关成果资料。实践教学模块在原有基础上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在子模块组成上,针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设计增加了创新实践模块,并且结合本专业教学计划的安排,分为2个阶段,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划分和排序后,使课程内容丰富而层次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而明了,教学目标明确而直观。
3、教材建设:在本课程教材第一版和第二版编写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之上,为了满足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2001年,云锦凤教授作为主编出版了《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第三版,其中增加了抗逆育种、抗虫育种、品质育种、草坪草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等章节,使课程内容更趋完善和合理,2006年该教材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委评为2005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与课程教学相配套,课程组自编了《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实验指导》教材,共设计有22个实验,基本保证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了适应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需要,课程组还编译有《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蒙文教材,做到了汉语教材、蒙语教材和实验教材的配套。此外,课程组还编著出版了多部与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有关的专著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使课程的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
教改成果
教改项目:
2002~2004年,承担完成了学校“牧草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及“牧草育种学蒙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建设”两项教改课题。
教研论文:
l
王俊杰等.模块顺序教学法设计与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l
石凤翎等.牧草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l
贾鲜艳等.浅谈高等农林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
教研成果:
l
2002年“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获得自治区级优秀示范课程;
l
2004年“牧草教学科研生产级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与实践”获校级成果二等奖;
l
2006年《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获中华农业科技基金委2005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
l
2005年“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被评为内蒙古农业大学精品课程;
l
2006年“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