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课程类型:本科课程
所属专科门类:03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草业科学
课程负责人:云锦风
联系电话:0471-4317724
教学队伍
 ├ 结构及整体素质
 ├ 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
 ├ 课程负责人
   ├ 个人简介
   ├ 学术研究
   ├ 教学情况
 ├ 主讲教师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实践教学
 ├ 考核内容与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
 ├ 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 课程建设规划
 ├ 教学设计
教学条件
 ├ 教材及相关资料
 ├ 实践教学条件
 ├ 网络教学环境
 ├ 网络课程
教学效果
 ├ 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 学生评教
 ├ 佐证材料
特色及政策支持
 ├ 课程描述
 ├ 自我评价
 ├ 学校政策
教学资源
 ├ 教学大纲
 ├ 教案与课件
 ├ 教材与试题库
 ├ 教学实况录像
佐证材料
 ├ 证书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及政策支持 >> 课程描述 >> 正文


全国同类课程所处的水平与地位

 
课程描述  加入时间:2007年05月31日   点击: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农业部重点学科和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学科。该学科是内蒙古农业高等教育中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单位,现已建成1个博士后流动站,在草业科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正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就。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是该学科的主干课程,经过40余年的积累和建设,该课程的总体水平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居领先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程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开设最早,建设时间长,建设基础好

1959年本校在全国首次面向本科生开设“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志着我国草业科学高等教育中“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的开始,1962年成立了牧草育种教研组,全面开展了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为后来全国同类专业开设本课程奠定了基础。在课程组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和社会各方的支持下,经过4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在课堂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教改研究和探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有力条件,已建成校内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10处,在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的有力支持下,配套设施建设、课程教学和研究条件较完善。

2本课程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居领先地位

由于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及人才优势,我校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一版、第二版的编写和修订工作。1999~2006年,在全国同类课程的竞争中,我校云锦凤连续被批准为该教材第三版和第四版的主编,第三版教材于2001年出版,2006年4月被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第四版教材目前正在编写过程中。2004年,在中国草学会的组织和领导下,由我校云锦凤教授组织国内有关单位编写出版了《牧草育种技术》,该书既是我国牧草育种科学领域为数不多的一部学术专著,也是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参考书,为本课程的教材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蒙语授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本课程的特色之一。蒙文教材的建设是本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面,1996年,由本课程组海棠和特木尔布和2位副教授共同主编的《饲草育种学》(蒙文)教材,1999年获教育部“全国大中专院校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二等奖。

本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所做出的长期不懈努力,为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本课程在教材建设方面确立了全国同类课程的领先地位。

3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国同类课程中领先

本课程创建后,先后由吴永敷教授、彭启乾教授、马鹤林教授和云锦凤教授等承担课程的主讲教师和科研工作,此后,吴渠来教授、张秀芬教授和乌云飞研究员等先后参加课程组的育种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和基地建设。在他(她)们的共同努力下,使本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迅速,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目前,课程组在云锦凤教授的带领下,不但顺利完成了师资队伍的新老交替,而且形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在全国同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师资队伍。课程组的一些主要教师分别担任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畜牧学科评议组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理事长和副秘书长、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会长、秘书长和副秘书长等学术兼职。

4本课程人才培养成绩显著,为全国牧草育种领域教学和科研的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课程自建立以来,培养了大批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先后为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和畜牧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输送了大量从事牧草饲料作物育种领域教学和科研的专业人才,充实了这方面工作的社会力量。其中许多毕业生和进修生已成为全国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为我国牧草育种领域培养了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

5本课程科技成果与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居领先地位

课程组先后主持完成了牧草、草坪草、生态建设用草育种和种子生产方面的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跨越项目1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中美、中加和中奥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以及内蒙古科技攻关项目、内蒙古草业专项等。课程组选育并在国家注册登记了16个牧草及饲料作物品种,培育品种数量在全国同类课程中居首位。获各种奖励14项,其中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草原1号和草原2号杂花苜蓿品种的培育,开创了我国苜蓿杂交育种技术创新的先河,使我国苜蓿栽培区域大大向北扩展,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禾本科小麦族多年生牧草种间、属间多个远缘杂交组合的获得,标志着我国在牧草远缘杂交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蒙农红豆草品种的培育,结束了内蒙古高原不能栽培红豆草的历史,对内蒙古寒冷牧区的人工草地建设和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

    本课程这些创新性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教材和教学的内容,取得了以科研促教学的显著成果,同时也确立了本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的优势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