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
课程类型:本科课程
所属专科门类:03农学
所属一级学科:草业科学
课程负责人:云锦风
联系电话:0471-4317724
教学队伍
 ├ 结构及整体素质
 ├ 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
 ├ 课程负责人
   ├ 个人简介
   ├ 学术研究
   ├ 教学情况
 ├ 主讲教师
教学内容
 ├ 课程内容
 ├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
 ├ 实践教学
 ├ 考核内容与方法
教学方法及手段
 ├ 教学方法
 ├ 教学手段
 ├ 课程建设规划
 ├ 教学设计
教学条件
 ├ 教材及相关资料
 ├ 实践教学条件
 ├ 网络教学环境
 ├ 网络课程
教学效果
 ├ 同行及校内督导组评价
 ├ 学生评教
 ├ 佐证材料
特色及政策支持
 ├ 课程描述
 ├ 自我评价
 ├ 学校政策
教学资源
 ├ 教学大纲
 ├ 教案与课件
 ├ 教材与试题库
 ├ 教学实况录像
佐证材料
 ├ 证书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及政策支持 >> 课程描述 >> 正文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课程描述  加入时间:2007年05月28日   点击:

 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学科的主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也是该学科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方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主要专业课程,在创新型草业科技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课程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创建阶段(1959~1979)

课程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原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专业(本科),1959年,我校吴永敷教授首次为草业科学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牧草与饲料作物育种学”课程,标志着我国牧草与饲料作物课程的创建;此后于1962年成立了牧草育种教研组,彭启乾教授、马鹤林教授、云锦凤教授等先后担任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为满足教学需要,各位主讲教师多方搜集资料,并结合科研实践共同编写了课程讲义,并不断充实完善,并在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本课程的创立和基础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发展阶段(19801999年):

随着招生数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本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条件改善等多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课程组在吴永敷教授、马鹤林教授、云锦凤教授等前辈的共同努力和带领下,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一批年轻教师充实到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中,逐步完成了新老交替,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人员稳定的教师队伍。1980年起,针对民族教育发展需要,本课程开始实行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建立了校内和校外2个稳定的实习基地,配套建设了1栋试验日光温室、1个牧草及饲料作物种质资源库及种质资源圃、图书资料室等设施,新增和更新了一批教学试验仪器设备,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980年,全国已有3所院校成立了草原专业(本科),并开设了同类课程。根据教学需要,我校作为主要参加单位,与其他2所院校共同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牧草育种学》全国教材(试用),1988年作为副主编单位参加过修订出版了《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全国教材第二版。1996年课程组教师独立编写出版了《饲草育种学》(蒙文版)教材,并于1999年获得教育部“少数民族文字优秀教材”二等奖。

这个时期,本课程在全国同类院校和社会同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走在了全国同类课程的前列。

提升阶段(2000~现在):

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科研积累,特别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本课程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各项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体现资源特色、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方面,成绩显著,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5年被内蒙古农业大学确定为重点建设精品课程,200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精品课程。课程整体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教学队伍——教师梯队更趋合理而稳定,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有多名教师在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草学会及其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内该领域专家。

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在品种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中取得的多项成果被纳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并且增加了许多国内外牧草及饲料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新成果和新技术。教学内容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和完善。

教学条件——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1999~2006年,云锦凤教授在全国多门同类课程同时申报的竞争中,连续获得《牧草及饲料作物育种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三版和第四版的主编任务,第三版于2001年出版,2006年获全国优秀教材,第四版目前正在编写中。依托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草业与草地资源省部共建实验室”、“内蒙古草品种育繁工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沙地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等条件优势和课程组教师的科研优势,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10处,新增一批教学试验仪器设备,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基本完善,

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模块顺序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层次分明,教学过程循序渐进。本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培养研究型、探究性和应用-研究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不断完善和多样化。不断提

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课程教学效果高。在近5年的教学评估和评价中,得到了同行专家、本科生、研究生等多方面的好评。